当前位置:首页>PETCT/MR医院>上海>上海中山医院PET-CT中心

上海中山医院PET-CT中心

医院及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的前身是由赵惠扬教授于1958年组建的同位素实验室(后改名核医学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同位素临床应用和研究的单位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核医学的起源地之一。系我国重要的核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药理基地,也是复旦大学重点学科和“985"重点学科,为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挂靠科室,其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近7年在复且版医院排行榜专科盛誉排名始终为华东第一名、上海之首。

    核医学科现占地面积5800余平米,科室下设四个中心:PET分子影像中心-配备4台PET/CT及1台PET/MR,其中超长轴距全身PET、数字化高清PET/MR等设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现有PET/CT年检查病人约17000人次。单光子功能影像中心-配备3台SPECT/CT、1台SPECT、1台心脏专用机和1台乳腺专用机,每年单光子显像检查约14000人次;核素靶向治疗中心-配备1台SPECT/诊断CT、1台超声诊断仪和9张核素治疗病床,每年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约500人次。 

    中山医院核医学科在科室规模、规范化操作、质量管理、服务病人总量等方面在国内名列前茅,成为行业内借鉴先进经验、规范化临床工作、观摩科室建设等的选择地,石洪成主任带领其团队,连续7年举办8次面向基层的公益性培训,共计有来自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46人从中获益。通过与国家卫健委和工信部合作,定向扶植10家基层单位;近10年内,完成20余批次,120余人次的进修培训。中山医院核医学科始终不忘初心,为促进国内核医学的发展尽一份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卫生部部属综合性教学医院。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当时中国人管理的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医院,后更名为中山医院。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用现名。
    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山医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积95892.1㎡,总建筑面积185736.27㎡,核定床位1700张。2010年门急诊就诊量263万人次,出院病人6.9万人次,住院手术病人4.5万人次。全院职工298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高级职称375人,医师956人,护士1165人,医技人员239人。
    院本部设有除小儿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综合实力雄厚。心脏、肝癌、肾脏和肺部疾病诊治是医院的重点和特色,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中心血管病和肝肿瘤是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消化科、检验科和麻醉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所、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设在院内,成为医院重要的研究机构。上海市的院内感染、超声诊断、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6个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也挂靠中山医院。医院每年承担国家、卫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近百项。近年获国家级、教育部、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百项。设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21个,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2个,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6个。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40期,招收进修医生600名,为国家培养了许多高级医学人才。
    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therapy)、pet-ct、320排640层超速螺旋ct、全数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机(dsa)、直线加速器、3.0t磁共振断层扫描仪、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r)、重症监护系统和远程医疗教学系统等等。
    核医学科由荣独山教授于1958年组建,系我国重要的核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药理基地,其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于领先地位。
    1958年中山医院成立同位素实验室
    1959年建立放射医学教研组、放射医学研究所
    1964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著“临床同位素学”
    1978年受卫生部委托承办了临床核医学医师进修班
    1978年作为第一批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79年批准成立核医学研究所
    1990年通过评审确定为博士点
    1991年定名为核医学科

    石洪成
    主任医师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预约挂号
    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核医学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PET/MRI标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核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上海市核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参编24部卫生行业标准、临床指南、专家建议与共识编写,主笔12部;主编4部,主译1部、副主编7部,参编34部专业书籍;共发表论文325篇,其中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共计224篇,中文核心109篇,SCI论文115篇。

    陈绍亮: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原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87年赴日本国立放射线综合研究所和金沢大学医学院进修核医学,1994应邀赴日本国立大阪大学医学部、大阪大学附属医院和日本国立循环器研究中心病院工作,任客座研究员。现任核医学研究所所长,核医学科主任,同位素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核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审,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放射免疫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并为美国核医学会和欧洲核医学会会员。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部委科研项目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各种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文章近二百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名。
    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放射性药品药理基地
    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重要学科之一
    以核医学影像学诊断和功能测定为主。常规项目包括spect心血池显像、心肌灌注显像、全身骨显像、脑灌注显像、甲状腺显像、肝、胆、肝血池、门脉血流、消化道出血显像、胃排空测定、肾动态显像、移植肾监护、肾静态显像、肺通气和灌注显像,以及肿瘤阳性显像等。功能测定包括甲状腺功能、肾功能测定等。其中有些项目为该室根据临床需要开设的新项目。
    目前测定激素、肿瘤标记物、各类抗原性物质、药物等计30余项(包括t3、t4、ft3、ft4、γt3、超敏tsh、afp、cea、ca19-9、ca125,等等)并涉及免疫测定新技术的研究。临床常用项目,如afp测定已能在24小时内提供检测结果。
    放射性内照射治疗包括使用131i、32p、153sm、89sr等放射性核素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转移所致骨骼疼痛,以及肿瘤导向治疗的研究等。敷贴治疗用于表浅血管瘤、疤痕、皮肤病变的治疗。开设放射性核素治疗观察病房,设床位8张。


客服微信

4000-211-357